早在 2004 年,《科学》期刊就有一篇论文提出:漂浮在海洋中,那些越碎越小的塑料,最终会破碎成微米至纳米级的微粒,进入生态循环。
直径 1 微米至 5 毫米的塑料颗粒叫微塑料,1 微米以下的纳米级塑料微粒叫纳米塑料。这两种塑料微粒的特性比较相似,常被合称为「纳微塑料(nano/microplastics, NMPs)」。
如今,在塑料制品风行人类社会 50 年后,这些塑料微粒已经遍布水、空气和土壤,正常吃饭、喝水甚至呼吸都难免摄入。
当塑料微粒足够小,它们就能随空气、食物和水一起,被吸收进入人体组织。
2020 年,美国化学学会报告称,已经在人类的肺、肝、脂肪组织、脾和肾中检测到了微塑料。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还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学者将具有纳米塑料微粒的水溶液喂给小鼠,发现不到两小时,这些微粒就出现在了小鼠的脑中。
今年 2 月刚发表的一项研究检测了人类胎盘(胎盘屏障是人体最强大的保护屏障之一),发现 62 个胎盘样本中全部检测出了微塑料,浓度范围为每克组织中 6.5~790 微克。
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与人类疾病有关联
之前有少量动物研究显示,持续暴露在纳米级的塑料微粒中,可能会带来神经毒性,增加炎症、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塑料自然降解后形成直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和直径小于1000 nm的纳米塑料颗粒,其可通过食入、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尽管临床前研究表明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目前缺乏人体数据。
今年3月7日,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和纳米塑料与人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个由意大利团队开展的研究,对 257 名完成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解剖学角度的观察。科学家们在堵塞了患者颈部血管而被切除的斑块中,找到了微塑料的踪影。而且斑块里的塑料微粒越多,患者最后的情况就往往越差。
3-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意大利一项旨在探讨MNP与心血管结局关联性的前瞻、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该研究纳入312例因无症状颈动脉疾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研究者在58%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中检测到MNP,并证明在34个月随访时,斑块检出MNP的患者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死亡风险是未检出MNP患者的4.5倍。
NEJM同期发表的社论指出,本研究取得突破性发现的同时也提出一系列紧迫问题:是否应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视为心血管风险因素?除心脏外,还有哪些器官可能面临风险?如何减少塑料暴露?社论作者鼓励患者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并号召医疗机构机构明确从哪些方面减少塑料使用量。
从上世纪 90 年代塑料工业崛起至今,人类已经累计生产了 100 亿吨塑料,如今每年新生产的塑料高达 4 亿吨。
即使人类从现在开始集体停用塑料,环境中的微塑料也将继续增加。如今出现的微塑料大部分来自 40 至 50 年前的塑料产品,而估计到 2050 年,随着更多存量塑料降解出来,微塑料将是现在的 3 倍。
近期有研究显示,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能够有效帮助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对微塑料不必恐慌,但可以更谨慎一点。
01 水烧开再喝,微塑料减少 80%。
常用的自来水处理技术通过反复的过滤和沉淀,已经能够减少 70%~90% 的微塑料。想要进一步让水中的微塑料含量降低,可以:喝凉白开。
一项来自中国团队的研究证实,把水烧开再喝,真能让塑料微粒大大减少,背后原理来自于令人讨厌的水垢。
饮用水分「软水」和「硬水」,其中硬水由于钙镁离子含量比较高,烧开后会在水壶上留下水垢。这些水垢在形成过程中会包裹住塑料微粒,变成沉淀物,让水中的含「塑」量大大降低。
研究发现,对于尺寸在 0.1 至 150 微米之间的三种塑料微粒(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煮沸硬水(碳酸钙含量大于每升 120 mg)可以去除至少 80% 。对于水比较「软」的地区,煮沸消除法虽然不如对硬水那么有效,但也能去除约 25% 的塑料微粒。
但是无论矿泉水和纯净水怎样净化,最终都要用塑料瓶装,目前的灌装技术无法避免微塑料的产生。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 24 万个纳米塑料和微塑料颗粒,其中 90% 是纳米塑料,10% 是微塑料。
02 少用塑料容器和纸杯加热食物、装热食。 例如常见的塑料水杯、一次性水杯(内壁会「镀」一层塑料膜)等,倒入热水后就会释放出微塑料颗粒。初始水温越高,杯中产生的纳米级塑料微粒就越多。
与纸杯装热水相似的场景还有微波炉。
食品打包盒、食品袋、保鲜膜等,在装有酸性食物并微波加热的时候,也会释放出微塑料颗粒。
如果介意微塑料,喝咖啡可以自带保温杯,少用保鲜袋、塑料盒装食物放进微波炉加热,宝宝的奶瓶不要选择塑料材质。
03 尽量少吃海产品的内脏。
每年生产的塑料中约有 10% 最终成为海洋环境中的碎片,估计仅海上漂浮着的塑料制品就超过 5 万亿件,总重量超过 25 万吨。在不断的风蚀水侵下,这些塑料成分也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越来越碎……
在「大鱼吃小鱼」的作用下,从浮游生物、鱼虾蟹贝到大型掠食鱼类,微塑料随着食物链不断富集到更大的个体体内。不过,一般人吃这些东西的总量并不会很大,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不用怕。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并不会造成严重的急性损伤,但它沉积在人体内,到底会有哪些潜在的慢性影响,还需要科学家们继续研究。
最后呼吁大家,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增加回收利用,使用可以降解的塑料替代品,为守护地球的环保和自己的健康做出努力吧。
参考文献:
丁香医生公众号 《NEJM医学前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图源:
芒果生活公众号